因此,有人认为朱熹是二元论者。
这一思想被朱熹后学所发展,终于演变为王阳明心学。又说:人自有人心道心,一个生于血气,一个生于义理。
[208]《朱子语类》卷一百一十三。至于用力之久,而一旦豁然贯通焉,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,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。他要实现人的道德精神的不断自我完善,就必须强调主体精神——心的作用。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,朱熹哲学影响之深远。一是理本体论同心本体论的矛盾,即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同主观唯心论思想的矛盾。
他说:且穷实理,令有切己功夫。他又说:太极不在先,阴阳不在后,有是理,即有是物,本无先后次序之可言。[20]《北溪先生全集》四门卷十。
它反映了黄震鲜明的思想倾向。一句话,知了才能行,不知则不能行。[193] 这个批判触及理学的要害问题,即把主观精神说成永恒不变的精神本体。[39] 这就是说,心有体有用,所具之理是其体,所有之形气是其用。
必有积学之功,讲明之素也,然后得以理而贯之,故曰一以贯之。[30]《道》,《北溪字义》卷下。
这就进一步得出心即天、心即理的结论。[209]《淮南子》,《黄氏日抄》卷五十五。他说:法字是有准则的道理,本是好书字。理无形状,以其自然而言故谓之天。
南宋淳熙十年(1183年),郑丙上疏,请禁道学。由是而之焉之谓道,则由博爱之仁而之也。[227]《轮对札子》,《文山先生全集》卷三。道之不息,功用故如此。
黄震所谓日用常行之道,既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原则,也包括所谓治道。一心之理即五德,一身之理即五伦。
心与理是一而二,二而一的。此心人人皆同,此理天下皆同。
他又称之为良知良能之本或仁义礼智之性,其实际内容,就是伦理道德观念。而无声无臭,所以为聚散屈伸之始,则形而上者。[214]《咸淳八年正旦晓谕敬天说》,《黄氏日抄》卷七十八。所谓无异体就是这个意思。只有万理具于心,此心之虚灵、神明才得以发生妙用,否则只是释氏之心,非儒者之心。他反对纯任以法,也反对只靠道德教化,而主张把二者结合起来,即把忠孝、仁义礼乐等等贯彻到法治之中。
[38]《尽心说》,《朱文公文集》卷六十七。如何志道?其归宿之地则在人心,不在别处,这是用功之亲切处,不必向别处去用功。
气聚成形,散则反于气。[99]《定轩记》,《真西山文集》卷二十五。
前者流于空虚,后者流于粗浅。(三) 黄震哲学,以践履躬行为特点。
魏了翁指出这一点,对于如何巩固封建统治,具有现实意义。[194]《读尚书》,《黄氏日抄》卷五。继之以仁者,欲其笃志力行,以充本心之德也。宁宗时,朱熹为侍讲,先后四十余日,为皇帝讲大学格物致知、正心诚意之学。
[10]《命》,《北溪字义》卷上。而《程氏易传》虽明白正大,但不用象数,未免脱略。
[54]《北溪先生全集》一门卷二。他所谓道,是元气运动变化的规律。
但他又认为,理可以流行天地,贯彻古今,这就把理说成绝对不变的独立存在了。[176]《戊辰轮对札子》,《黄氏日抄》卷六十九。
要问其所以然,则是天之所与也,这就使理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性。陈淳在维护师说,传播朱学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。陈淳似乎没有接受这一说法。他说:道之散于宇宙间者无一日息。
因此,他很重视下学及致知力行功夫。如果我们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,就会对此毫不感到奇怪。
[178] 官吏们又以理索、躬亲、诬告私沽等种种名目草菅民命,鱼肉百姓。二者并进,则为学之功至矣。
[213]《礼运》第九,《黄氏日抄》卷十八。理一虽在万物中,但又在万物之上。
留言0